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宋朝时期的环保意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时期的环保意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北宋时期兵革不息的原因?
北宋处于***并立的时代,北有辽金,西有西夏,南面有越南侬智高,北宋与他们都有交战,外部环境不理想。国内西南方向大藤峡之战,民族关系复杂。北宋中后期,王韶熙河开边,进攻黄河上游青海一带。北宋重文轻武政策,军队战斗力不高,不能迅速取得胜利。
宋朝什么要改火葬为土葬?
宋朝流行火葬,关键还在于土地资源有限,这一点在《宋史》上有明确的记载:“其境土狭民众,惜地不葬”。
南宋文人俞文豹更是指出了两宋盛行火葬的根本原因:“今京城内外,物故者日以百计。若非火化,何所葬埋?”
当然汪郎是不喜欢弱宋的,不过需要客观地为宋统治者说一句,两宋王朝继承的毕竟是汉家文明,所以赵宋***是反对火葬、支持土葬的,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火葬的法律条款。
但这只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,因为火葬省事、省力、省钱,老百姓无视朝廷政令,以至民间盛行火葬,甚至一些富裕人家也由土葬改为火葬。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,宋***不得不修改法律,对火葬做出了一些妥协。
事实上,两宋***由反对火葬改为有条件的接受,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建隆三年(公元962年)三月,宋太祖赵匡胤为了“禁民以火葬”,颁布了一道敕令,“京城外及诸处,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,宜令今后止绝”,这道敕令后被编入建隆四年颁行的《宋刑统》中。
绍兴二十七年(公元1157年)九月,监登闻鼓院范同上书宋高宗,他认为“今火葬之惨日炽,事关风化,理宜禁止”,建议朝廷“拨地令贫民葬亲”,杜绝民间火葬。宋高宗赵构接受建议,并“申严法禁”。
绍兴二十八年(公元1158年) ,户部侍郎荣薿指出:“葬埋未有处所,而行火化之禁,恐非人情所安”,并向宋高宗提出建议:“除豪富士族申严禁止外,贫下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,若人死亡,姑从其便。”
这些种种,就可以看出,土地是两宋时代最为头疼的事,而火葬更是不分贵贱的,两宋统治者对民间流行火葬的态度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。
汪郎认为,这一切都取决于宋朝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中央王朝,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从立国之初就开始实行土地兼并的王朝,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后,武将们在“没有兵权就做一个富家翁”的心态下拼命买地,从而加剧了宋朝的土地兼并危机。
土葬,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必装在棺材里,再把棺材埋于地下。火葬,把尸体烧成骨灰,然后安置骨灰于瓮中、埋于土中、撒于水中等。
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土葬与火葬之争,这两种丧葬方式各有利弊。我们古代历来以土葬为主,但宋元时代火葬开始盛行。宋代官员上奏:放今火葬之惨,日益炙甚,事关风化,理应禁止。宋代***确实发布过火葬禁令,提倡土葬,但屡禁不止,没多大效果。
顾炎武《日知录》有记录:火葬之俗盛于江南,自宋时已有之。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记载道:富贵人死,一切亲属男女,皆衣粗服,随遗体赴焚尸之所……焚尸既毕,复作乐,诸人复唱言……
宋代火葬盛行有两个原因:一跟佛教普及有关。火葬乃佛家之俗,随佛教影响力的扩大,火葬之风也扩散开来。二土地***限制。土葬需要土地,而对于人多地狭的地区,很浪费土地***。
宋代在汴京、河北、两浙、福建、四川等地火葬之俗盛行的地方,也是佛教最为发达的区域,往往也是人口众多的产粮区,土地金贵。
宋代官员有一个两可的做法:从官地划出一块“义地”,建成公墓,收葬贫民;同时设立公益性火葬场,助穷家焚化。
这样得从财政中掏出一大笔钱,宋朝***也如此做了,让死者有尊严,一种典型的人道主义关怀。
火葬在先秦就有,在唐朝有所发展,宋元较流行,到明清两朝就衰微了。
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儒家的***道德,如为父母守孝三年等,一直反对火葬。到明清两代,统治者严厉禁止火葬,并把禁止火葬写在《大明律》《大清律》的法律中,***取高压禁止政策。
从古到今,事实证明,土葬是最环保,最文明的葬法,不过是在葬法仪式上,有所创新,有所改进,过去搞祖坟制,公墓制,现在是深散远埋葬法,不留坟头墓碑啦,地面上能种地载树,无踪化影,清新空气,有利环保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时期的环保意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宋朝时期的环保意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